高考状元总是一再被人提起,但上海《解放日报》披露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,1000余高考“状元”中,没一位是做学问、经商、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。这高考“状元”就业绝无“状元”的现象,让人颇生感触;还不由想到 “不要输在起跑线”的所谓教育名言,从“变态娘”到高校为状元撕破脸,这到底值不值?
高考“状元”就业 绝无“状元”
说到高考“状元”,其职业成就或者说“就业”后绝无“状元”的现象,应该首先说,其实“高考状元”这个“头衔”,本来就太言过其实,对初入世的年轻学子太容易成为一种“捧杀”了。
再说,从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,1000余高考"状元"中,没一位是做学问、经商、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。这一高考“状元”就业绝无“状元”的现象,还让人想到著名的“钱学森之问”: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?” 纵观国外,被重用的多为技术型人才,这问题出在哪里?一考定终身,真的可以定吗?
考的出“状元” 考的出就业吗?
人们可能应该从千年“科考”与多年“高考”中看到,真正的人才的选拔,恐不是靠集中几天的、几个小时的答卷能力测试,所能解决的。当一批批大学生走向社会,看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时,也不禁反思,当初的寒窗苦,值还是不值?对于“钱学森之问”,我想更多的还是我们弄错了衡量的标尺。现在我们用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,这是一件让人笑话的事情。对于成功,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,因此可选择的路也有很多,而绝非仅是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,随着就业问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的思想也经历着革新,做高考“状元”不如做就业“状元”,上大学不如去职校就业更实在。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喜好,尤其是餐饮产业的发展,烹饪人才缺口的扩大,一些职业院校,如陕西新东方烹饪学校和企业接轨,培养专业对口型实用人才,每年就业率达98%,可谓是学生寻求发展的另一条捷径。